-佛教思想與經典導論系列之一」
【文/臺大推廣部提供】
臺大推廣部將於10月12日起開辦「解脫道思想與《雜阿含經》導論-佛教思想與經典導論系列之一」課程,目前已開始受理報名,歡迎對佛教思想有興趣之社會人士踴躍報名,參加研習,愈早報名可享更多學費優惠。
臺灣大學進修推廣部自2010年起推出「佛教思想與人生」及「佛教經論導讀」等課程,獲得社會各界極高的評價與肯定,為提供對探究佛學有興趣的社會菁英進一步了解「原始佛教」的修行風貌與核心教義,本部特於101年10月起,再次邀請臺大中文系趙飛鵬老師授課,開辦「解脫道思想與《雜阿含經》導論-佛教思想與經典導論系列之一」研習課程,該課程以漢譯之《雜阿含經》為主要依據,參考當代學者研究成果,概述「解脫道思想」之理論、價值及其在生活中的修持實踐方法等,引導學員重新回到佛教的原點,對佛教的現代意義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依據當代佛教學者的研究,佛教在印度傳承發展的一千七百多年(西元前五世紀~西元十二世紀)當中,可以概分為五個時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後期大乘)。若以經典而言,漢譯《雜阿含經》可說是具體反映了「原始佛教」時期的思想與修行風貌。
所謂「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指的是最初始的、由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核心教義,有別於後續發展出來的其他佛教教義。由於「原始佛教」的主要思想在於「知苦滅苦,中道解脫」,因此又可以稱之為「解脫道」,以有別於後來大乘佛教所倡導之「菩薩道」思想。解脫道思想不但是印度初期佛教思想的核心,也是兩千五百年來佛教發展的共同源頭。然而在傳統的佛教內卻被貶抑為「小乘」,解脫道的修行者─「聲聞眾」弟子也被斥為「自了漢」,因而長期受到漠視。
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及日本的佛教學者,因研究印度佛教的歷史,在斯里蘭卡及東南亞地區發現了大量早期佛教文獻,這些文獻是用巴利文(Pāḷi)寫成的,與過去用梵文(saṃskṛtā)寫成的佛教經典有很大不同,從而開啟了原始佛教的研究,也重新發現解脫道思想的重要性。再據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漢譯《雜阿含經》的原本即是來自巴利文經典,可說記載了佛陀教法的原始風貌。要了解原始佛教的思想與歷史狀態,《雜阿含經》可說是最重要的資料。
20世紀後半葉迄今,一種世界性的、返回源頭的運動正方興未艾:在心理上,強調「回歸自我」;在生活上,強調「回歸自然」;在信仰上,強調「回歸真實」。可以說21世紀將是人類尋找心靈原鄉的世紀。「原始佛教」正是佛教的源頭與真實相,身為現代佛弟子,對於佛教的來龍去脈,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而「原始佛教」所展現的素樸的、直捷的修行方式,對於困處於物欲深沉而心靈空虛環境中的現代人而言,更是一帖回復身心平穩、自在喜樂的清涼妙藥。
主講本課程的趙飛鵬教授在本次研習課程中,將著重對《雜阿含經》所蘊含的解脫道思想加以系統的介紹,期望由教義解說與學術研究兩方面,帶領學員認識解脫道思想,更進而運用於日常生活及禪修。該課程業已開始受理報名,上課時間將自10月12日起連續十周的週五晚上於臺灣大學進修推廣部上課。凡對佛教思想有興趣之社會人士皆可報名參加,於9月26日前完成報名繳費者可另享學費優惠。如果您想進一步瞭解本課程,歡迎上臺大推廣教育網http://training.dpd.ntu.edu.tw 或來電 (02)2362-0502 臺大進修推廣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