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華社】

當鄭多金在1967年主持營造完這輩子最後一座木拱廊橋時,他沒有想到自己賴以謀生的造橋技藝會成為「絕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沒有想到之前閩東人司空見慣的木拱廊橋會引起世界關注,踏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路。

現年84歲的鄭多金是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人,是目前國內尚健在、能獨立主持營造大拱跨木拱廊橋的唯一橋匠。鄭多金告訴記者,自己年事已高,加上造橋機會少,已把造橋技藝傳承給了年近60的弟弟鄭多雄,以使「絕學」後繼有人。

廊橋研究者、壽寧縣原博物館館長龔迪發告訴記者,鄭家是造橋世家,從清嘉慶年間傳至鄭多金手上已是第七代。2009年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鄭多金被確認為代表性傳承人,每年可享受上萬元的保護經費。

木拱廊橋是中國傳統木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類結構形式,這種如橋似厝的獨特橋梁建築唯中國獨有,現存110多座,主要分佈在福建東北、浙江西南一帶。福建壽寧現存19座,是木拱廊橋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被著名橋梁史專家唐寰澄教授譽為「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陳寶春介紹,中國的木拱橋起源於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中就曾描繪汴水虹橋勝景,學術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認為木拱橋技術已經失傳,閩浙木拱廊橋的發現引起轟動,被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活化石」。

龔迪發告訴記者,相比其他地區,壽寧木拱廊橋特點突出:一是數量居全國各縣之首;二是縣城蟾溪木拱橋群全國僅見;三是鸞峰橋37.2米的單孔跨度為木構橋之最;四是建橋年代系列齊備;五是橋內人文資料豐富;六是造橋工藝八代延續傳承;七是藏有的清代造橋橋約全國僅有。

儘管在閩浙邊境的幽谷深澗上橫亙了上百年之久,但木拱廊橋的保護與研究從近10年來才開始大熱。福建省寧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劉國平告訴記者,寧德市現存木拱廊橋54座,絕大部分廊橋已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每座橋都配備了消防設施,有專門的護橋員負責日常管護。

2007年9月在壽寧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方發佈了《中國廊橋申遺壽寧宣言》,認為木拱廊橋申遺的優勢在於它的獨特性和完整性,這些山地人居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技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豐富信息。

2009年9月,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廊橋旅遊方興未艾,廊橋文化吸引越來越多關注,閩浙兩地都成立了廊橋博物館。

2011年底,福建、浙江的8個縣市在浙江慶元簽訂了《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分佈在兩省的木拱廊橋採取「抱團」方式申遺,邁出了中國木拱廊橋申遺的第一步。

劉國平說,目前福建和浙江擬推舉10座橋以「中國閩浙木拱廊橋」的名義申遺,本著「少而精」、代表性強和投入少、效益高的精神,並突出唯一性、真實性、完整性的原則,逐步推進申遺工作。

【2012-10-08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正妹紫魚 的頭像
    正妹紫魚

    正妹紫魚的心情站

    正妹紫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