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楊照與清大嗆聲學生陳為廷原來是對忘年之交!楊照10日於臉書上指出,陳為廷還在念國中時,因為欣賞他的「迷路的詩」,因而與他有了往來,這期間陳為廷還幫他創立臉書粉絲團,而他也時時關注陳為廷的部落格;針對陳為廷嗆教育部長一事,楊照建議,陳為廷應利用幽默、嘲諷等方式來取代憤怒,如此改革才會走得長遠。
「風雨中的生日,希望你今天快樂比憤怒多!」楊照10日於陳為廷的臉書上留下了這樣的一段話。談及與陳為廷的淵源,楊照表示,陳為廷在苗栗念國中時,因為讀了他的「迷路的詩」,和他有了獨特的連繫;而陳為廷也因為這首詩,立志考上建中、加入建青社、擔任建青主編。
針對陳為廷於立院嗆教育部長一事,楊照說,報導出來當天,他的心情是相當感傷的,因為陳為廷整個人像是用憤怒情緒做成,有許多發洩不完的憤怒。因此只要有人認同他的憤怒,他就容易與人家「接近」,但很多時候,接近的不見得是值得接近的人;而他也把憤怒的情緒,抒發在許多不值得投射的對象上。
「憤怒,永遠都不是改革最好的手段!」楊照表示,陳為廷大可以活得更複雜、更豐沛些,可以多些幽默、多些嘲諷、多製造出這些人應得的笑聲給他們,利用憤怒來改革,路總是走不遠的。
楊照期望,陳為廷應以一種從對抗中獲得樂趣的放鬆,運動才能走得遠,才真正能得到影響、改變社會的效果,才不至於在過程中就「被社會隨便消費掉了」。
這篇文章有多位網友轉貼,有網友認為,這是他近期看過最真實溫暖、關於一個長輩看待年輕人的話,有網友則說,大家少些互相攻擊的舉動,站在別人角度著想,社會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憤怒雖不是改革最好的手段,但憤怒卻是改革背後力量的展現方式,應當怒則怒,搞清楚憤怒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