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森房屋副總經理黃淑苓也遇到:一位買家原已要買台北市內湖某區段的房子,四十坪左右總價約一千七百萬元;結果才隔幾天,這位買家拿著從內政部網站印下來的登錄行情,要求仲介降價五百萬元,表示「一定要用一千兩百萬元買到」,不然不罷休。
不動產實價上線查詢已屆滿月,房地產市場買氣減弱、成交量萎縮。信義房屋的超級業務員汪智凱說,最近看屋的人雖然慢慢又多了,但民眾都成了「比價王」,「買方一比再比」,用實價當成「砍價空間」的參考,出價更審慎。
實價揭露後迄今,各都會區看屋的人數都增加一至二成。代銷業者海悅總經理曾俊盛說,實價登錄上線之後的前半月,消費者先觀望;十月底後看屋人數多了,但消費者還有疑慮,成交量並無提升。
|
歸納房市的狀況,實價登錄上路以來大致產生三大現象:
現象一/買方超級比一比 觀望期變長
不動產實價登錄八月一日上路,十月十六日內政部公布首批資訊。因房市長期資訊不透明,實價揭露後,網站第一時間竟被塞爆,民眾瘋查價,顯示對實價的渴望。
民眾查價後發現,市場成交實價與開價至少落差一到兩成,不少「膨風」行情被戳破,許多超低價物件也現身。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說,有了實價行情,民眾開始尋找便宜物件,房市瞬間從「哪裡又創新高」變「比低不比高」。
現象二/實價不如價實 賣方降低出價
都會區的中古屋與新建案,開價已下修百分之五至十不等。永慶房產集團經理黃舒衛說,永慶房仲網的降價專區,價格下修比實價揭露前多了四成,顯現賣方開價更貼近市場行情,「實價不如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