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王小妍從中國傳媒大學新生綠色通道領了一套被褥、一張100元的超市購物卡、300元現金和一部價值千元左右的手機。她從家裏帶來的只有一個裝簡單衣物的小箱子。
她身後還有幾十位拿著貧困證明的同學等待領取同樣的物品。
綠色通道不遠處的宿舍區大門外,道路已被送新生上學的私家車堵得水泄不通。與王小妍幾乎同時到校的大一新生朱玲前前後後從送她的奔馳車裏拎出了12件行李,雇了3個搬運工搬到宿舍。
在被稱為「象牙塔」的校園裏,中國日漸明顯的收入和階層差異正清晰顯現。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基尼係數已由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9年的0.47,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0.4。
1988年上大學的關女士說,她的同學多來自工薪階層,偶爾有父母做生意或者當官的,大家的經濟狀況也差別不大。
根據《大學生》雜志社去年對1700多名大學生的調查,多數學生每月花銷達到800到1200元。而且消費正呈現兩極化趨勢,多者月消費八千上萬,少者每月兩三百已經超支。
「同學間有差距很正常,整個社會大環境就是這樣的,關鍵是要量力而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陳志健說。
陳志健提到,他在上海上學的好朋友今年花費巨資買車,在五星級酒店招待他,還請他吃了昂貴的法式自助餐,「這一頓飯能吃掉一個貧困學生1到2個月的生活費」。
不過,如此極端的消費群體在大學還不多見。「富二代」開豪車炫富,貧困生因生活壓力厭世都是一些極端案例。
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80%以上的受訪大學生都能感受到同學間的家庭背景差異,但是這些差距還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清華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鄭路博士認為,大學生之間經濟狀況差別明顯一方面反映中國社會的變化,另一方面中國大學生經濟獨立性不如國外大學生,因此他們在校園裏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就與家庭狀況更為直接相關。
中國地質大學學生方麗告訴記者,她同宿舍同學8個人,家庭背景差距很大,但大家在相處時都能互相理解和關照,因此比較融洽。
「我們宿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大家一起過生日。家裏條件好的同學生日會請其他同學吃大餐,而稍微差一點的就自己去學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做火鍋給大家吃,不論哪種大家都很理解,也玩得很開心。」她說。
正在北京讀大三的貧困生齊靜認為,家庭富裕的同學有更好的朋友圈子和更高的生活條件,但她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經濟和心理上更獨立。
「大多數同學是靠自己的實力考進大學的,仍然相信通過自己的實力和努力能實現理想,對社會公平抱有希望,因此能比較平靜地對待這一現象。」鄭路說。
近年來,為了促進教育公平,各高校都加大了對貧困生的幫助和支持。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處資助辦孫文龍老師說,目前學校有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勤工助學為主的資助體係,社會企事業單位的捐贈和學校內部開展的助學助困活動也能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現在高校裏應該不存在因繳不了學費而退學的學生。這些措施對縮小校園貧富差距起到了關鍵作用,效果也是明顯的。」
2007年以來,中國陸續建立了普通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係。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2007至2011年,全國受資助學生累計達3.4億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3526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資金累計支出佔69%,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等資助資金佔31%。
當然,除了物質幫助,學校還應加強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尊重勞動、自立自強的態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素質高的學生,即使經濟條件不好,也能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家庭富裕的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會太張揚。」鄭路說。
【2012-09-01 新華社】
留言列表